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武拉平
过去二十年,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支柱性政策,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在稳预期、稳信心、稳生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政策效果得到各方认可。近日,国家公布2025—2026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定价周期由过去的每年一定调整为两年一定,价格水平提高到1.19元/斤(国标三等小麦)。这一政策调整,是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的重要政策安排,释放了重农抓粮的积极信号,体现了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明确导向。
一、最低收购价政策是农民安心种粮的“定心丸”
2000年以来,我国在粮食购销领域开展了一系列体制改革,粮食价格放开由市场形成。为防止粮价受外部因素影响过度下跌损害农民利益,国家分别于2004年、2006年起在主产区对稻谷、小麦两个口粮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综合考虑粮食生产成本、市场供求、国内外市场价格和产业发展等因素确定最低收购价水平,每年粮食播种前向社会公布。新粮上市后,农民随行就市出售粮食,获得收益;当主产区市场价格下降较多、低于最低收购价时,农民可按照最低收购价向国家指定的收储企业交售粮食。
最低收购价政策的目的是“兜底线、稳预期”。“兜底线”,就是最低收购价水平主要锚定种粮成本确定,让农民种粮不吃亏;“稳预期”,就是稳定种粮信心,引导广大农民安心种粮。近年来,国家注重在完善最低收购价水平安排的同时,更好发挥这项政策稳定农民种粮心理预期的作用。据统计,最低收购价政策实施以来,我国稻谷、小麦产量分别增长15%、26%,特别是2020—2023年在国际粮价大幅度波动的情况下,我国口粮生产始终保持稳定、价格总体平稳运行,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本次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是更好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加快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推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本次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是落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主要体现在两个关键点:一是延长定价周期为两年一定,二是具体水平较上年每斤提高1分钱。这样的安排,是适应我国国情农情,更好发挥最低收购价政策稳预期、稳信心、稳生产作用的现实选择。
适当延长定价周期,有利于稳定农民种粮预期。农业支持政策保持一定稳定性,主要目的是为种粮农民提供更加稳定的政策环境,让农民作出科学合理的生产决策。本次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定价周期由一年一定改为两年一定,“一次提价管两年”,相当于国家对未来两年农民种粮给出了兜底保障,引导农民科学规划和安排生产经营活动。同时,政策还明确,如生产成本等发生较大变化,会及时调整最低收购价水平,兼顾了原则性和灵活性。
提高最低收购价水平,释放重农抓粮积极信号。2025—2026年小麦最低收购价为每斤1.19元,达到政策设立以来的最高水平,既彰显了惠农政策力度,提振市场信心,也与近年来种粮成本的变化情况相适应,有利于更好发挥“兜底”作用。同时,国家将聚焦农资、土地两大种粮成本关键要素,研究完善相关机制,防止种粮成本大幅上涨;综合运用储备调节等政策工具,更好发挥市场作用,促进粮食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武拉平
编辑:李偲